从“菜鸟”到“焊匠”
刚接触焊接行业的董泽军有点“丧”,根本拿不稳焊把,焊出来的钢板歪歪扭扭,97%的成品都不合格,身上总留下被火花烫出的一个个“勋章”。“我身上的每一道伤疤都有一个故事,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董泽军坦言,焊工做的是苦差,接的是险活,但他也庆幸遇到师父,每次为他详细讲解、比对作品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自身不足,“师父还让我举哑铃、练俯卧撑,反复打磨‘基本功’”,从身体上锤炼意志。
十年磨一剑,董泽军的汗水恣意挥洒在训练场,手指尖的肌肉收放稳当有力、畏难的眼神日渐果敢坚毅,训练科目逐级提升,钢板焊接合格率达到100%,槽钢、支吊架、P91、P92管道等焊接考核一一攻破,他从“菜鸟”变成了合格的焊接人员。
在内蒙克旗项目,早晚温差大、极寒天气多,董泽军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要么在钢管缝隙里挤着,要么在冰冷刺骨的地上躺着,要么蹲着、跪着8个小时。董泽军不惧艰苦,忍着汗水、灼痛坚持到最后,走出管道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终于解放了,感觉天都特别亮。”
“干我们这种技术行业的人的心态要平稳,不能毛躁,还要注重细节。”董泽军拿着自己的焊接作品说道,“焊接这种细活,就应该一直进步、一直出精品!”
十五年的磨炼终于磨砺出“焊匠”,董泽军累计完成焊口数5万余道,其中近上千道困难位置焊口,焊接合格率均为100%。
从精益到创新
《天津日报》在报道中说道,“他参与的天津市科研项目系统解决了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减薄问题。”
董泽军主要负责焊接工艺的测试、送丝机构的改进、以及控制系统的测试和完善工作。该项目系统解决了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减薄问题,将SAW、自动GMAW等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中,大大提高了现场预制生产效率,并顺利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的审查验收。
在大唐江西永修风电,董泽军发现管道操作空间狭窄,且部分焊缝看不到,只能用左手来焊。面对重重困难,董泽军尝试使用反光镜焊接,但是对着镜子焊接,容易左右颠倒。为此,董泽军对着镜子写了一晚上的字,终于适应了镜子里的左右顺序。第二天,他顺利以镜面焊法完成焊接作业,以焊接变形误差小于1毫米完成国内首例风电塔基基础环修复,保障了施工进度。
在山东,某电厂高压主汽门密集型裂纹修复成为“拦路虎”,正常的热补焊无法焊后热处理,且工艺要求极为苛刻,返厂重做耗费至少一年时间,但多名焊工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董泽军得知后,决定尝试异质冷补焊法,反复对比不同材质的特质,用同样的材料提前试验,发现“冷补焊”的方式更高效、更高质,并顺利完成该项任务,而异质冷补焊也被业内专家认定首次、可普及的焊法。
在迪拜900兆瓦光伏项目,董泽军在这里也闪耀出了“中国焊接”的光芒。数万根小管全部焊接完成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期检验工作量极大。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董泽军在现场考察两天,发现这些小管管壁只有2毫米,如果采用机器全自动焊接,不仅可以免去人工打底,而且可以保质保量完成。转眼,全位置不锈钢小管经管道焊接自动焊工艺就在迪拜全面铺开,属地工人见识到这样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纷纷竖起拇指,大加赞扬。
如今,单面焊双面成型、异质冷补焊、钨极氩弧焊、小管全位置焊,董泽军无一不精,创新的焊接方法也层出不穷,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诸多难题。几年间,先后在天津北疆、江西分宜、内蒙五间房、迪拜光热等十多个电力施工现场都留下了他的焊花闪耀的印记。
从焊接冠军到金牌教练
接连不断的奖状、荣誉捧回家,董泽军的角色也从“冠军”转变到了“教练”,成为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最年轻的教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更多的焊接精英。
教学期间,他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在每个焊工的练习焊位停留观察,一点一滴的纠正每个焊工的操作手法以及行为习惯弊端,不辞劳苦,每日用实际行动及浸透腹背的汗水引领新焊工不断进步。
随着现场施工的不断进展及落位的成品物项越来越多,董泽军愈发感觉以往常规教学无法有效适应现场越来越刁钻的困难位置,董泽军就在培训时模拟出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困难位置类型,如地沟、墙角、天花板、密集管位置等,进行专项训练,提高训练针对性。
绝不私藏,倾囊相授是董泽军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他将单面焊双面成型、异质冷补焊、钨极氩弧焊、摇摆焊等“绝活”向弟子倾囊相授。短短两年,他把提高学员技能水平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点带面无私奉献,为公司技能传承和技术创新做出贡献,如今他已带出300多名能独当一面的新生代焊工。
比起授业,董泽军更注重传道。“在工作中,我们要培养精品意识,将每一件产品当精品,认真去对待它,力求做到最好。”董泽军告诉记者,“要想中国焊接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个人再辛苦努力,也是力量有限。如果把技术传给更多的年轻焊工,那么焊接事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离不开高素质产业工人。当前,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在制造一线工作,认为艰苦,不赚钱。如何鼓励工匠成长和创新,建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焊接大军”,董泽军记在心里,更付之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