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2/26 18:02:53来源: 新华网

新华V访谈|种好京津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试验田”——访天津市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

2025-02-26 18:02:53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网天津2月26日电 作为京津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的一块“试验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近期获得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天津市宝坻区共同增资8亿元,用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标志着这座科技新城的建设再度提速。未来,京津双方将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力,打造一座“产、城、人、景、文”协调发展的科技新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周年之际,记者专访了天津市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

  增资8亿元,“科技城”再升级

  记者: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在京外建设的第一个重资产投资项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王浩:天津市宝坻区与中关村的“牵手”合作始于2013年,当时中关村发展集团正研究在全国推广建设“中关村”品牌,恰逢中央提出京津“双城记”,而宝坻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成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天津投资的首要选择。

  当年11月,我便有幸见证了宝坻区政府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共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科技城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前期谈判结束,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次年初正式动工。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一亩三分地,共下一盘棋,统筹开发运营。中关村发展集团带品牌、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带理念重仓宝坻,双方共同成立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运营开发。这一模式将中关村与宝坻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为日后双方高效合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宝坻区携手增资的初衷和投向是什么?

  王浩:经过几年的发展,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累计注册经济主体1828家,其中实体项目195个,总占地3151亩,总投资额约291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税收12.2亿元,可增加当地就业近万人。

  随着科技城的快速发展,早期的资本金投入已有所不足。如何让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具有更强的综合实力,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一系列可喜的发展成果,也令中关村发展集团看到了科技城的良好前景。双方一致决定继续加大投入,增持公司股份,重点用于完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产业生态和城市配套,打造更多载体,不断丰富和完善软环境,将科技城真正打造成吸引优秀年轻创业者的浪漫活力之城。

  此次8亿元增资协议已于2024年11月签署,中关村发展集团和宝坻区政府各出资50%,第一笔增资2.6亿元已到账,第二笔和第三笔增资资金将分别于今年3月底和6月底前到位。

  创新机制,实现产业聚集

  记者:过去一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上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王浩:2024年,京津两市围绕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立了市级会商协调机制,通过市级层面领导的互访、专项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同城化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天津市推出了支持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为整体开发建设、产业组织、城市环境综合配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宝坻区也出台了资金、土地、人才落户等系列政策,举全区之力建设京津中关村科技城。

  此外,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总结过去几年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654陪跑”服务模式,即以审批验收、动态跟踪、一企一案、部门会商、清单管理、政策宣传6项服务机制为基底,提供上门定制审批“快速通道”、精准跟踪“压茬推进”、动态调整审批服务机制、协调部门会商研判“疏导梗阻”、线上线下多渠道送政策入企5种服务模式,实现清流程、清进度、清环节、清职责“4清”目标,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停靠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协同发展中心前。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记者:在推动京津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方面,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王浩:近年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科技城始终致力于推动京津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

  科技创新协同方面,依托“类中关村”生态体系,“北京研发、宝坻转化”的模式愈加成熟。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团队研发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公交线路在宝坻落地,其始发站是宝坻高铁站,终点站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实现了高铁与科技城之间的无缝连接。

  产业体系融合方面,2024年,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地科技城,产业集聚效果初现。比如,围绕来自北京的奔驰、理想、小米等项目形成了联恒工业、德国波森、卡酷思等汽车零部件的产业集聚,为北京的汽车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支撑;在半导体配件方面,科技城也集聚了一批北京企业,为京东方这样的龙头企业提供服务支撑。

  目前,科技城已培育了2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雏鹰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种子企业、2家瞪羚企业,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四条主导产业链。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纷纷落地,科技城的“科技成色”不断增强。

  种好“试验田”,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展望未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有哪些?

  王浩:我们编制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规划建设方案(2024—2035年)》,即将正式印发。未来,科技城将坚持“以人聚产”的理念,继续耕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份“试验田”,打造京津协作利益共同体,深化利益共享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市配套,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

这是2月24日无人机拍摄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完善“654陪跑”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解决其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提升金融、招商、科创、人力资源等服务水平,塑造科技城品牌。全力推动南开中学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学校竣工,为引才聚才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推动北大科技园天津分园总部、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吸引北京高能级孵化体系在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高水平建设科技城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链开放示范应用场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注重引入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推动三一集团、德力西等大型项目开工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

  三是联动打造“三湾加速器”,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京津冀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联动,打造科技创新“三湾加速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发现优质配套企业,为京津冀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支撑。同时,不断强化招商力量,引育招商人才,以实际行动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完)

  记者:王宁、尹思源、李帅

  制作:蔺子贤

  海报:冯娟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