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9/16 13:06:45来源: 新华网

一片红薯田,收获红火“甜日子”

2025-09-16 13:06:45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马博文、包庆龄、孙凡越)金秋九月,丰收的脚步走进千家万户。临近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天津宁河区岳龙镇,红薯地里已经忙得热火朝天。

  “从早晨干到天黑,一车接一车地装,根本停不下来!”62岁的村民刘大哥挥着满是泥土的手,笑着说。今年的红薯收成格外好,让他心里格外踏实。

  岳龙镇地处燕山脚下,地下水沉淀充足、土壤肥沃且富钾少氮,这里盛产的红瑶甘薯口感香甜、软糯可口,逐渐为人们熟知。

9月10日,在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大田庄村,农民牛述泳展示田地里收获的红瑶甘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农业还主要依赖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偏低。

  2019年,岳龙镇大良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军带头小面积试种红瑶甘薯。经过反复摸索,第一年的亩产就达到了4000斤左右,效益十分可观。试种的成功,让村民们真切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22年,岳龙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开始在全镇推广红瑶甘薯种植。短短三年间,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0亩迅速扩大至2.2万亩,增长了十倍之多。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如今,田间小小的甘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薯”“幸福薯”,也是帮助岳龙镇解锁产业转型的“金钥匙”。

  “我们估算,今年红薯亩产能稳定在4500斤,按市场价每斤2块7来算,一亩地就能净挣5000块钱。”宁河区岳龙镇副镇长单健学说。

  田间地头,挖红薯的乡亲们一刻不停。机器开沟,人工装筐,忙碌的身影连成一片。“以前只种家门口那块地,现在光帮着装筐就忙不过来,挣的钱也更多了。”村民赵大姐一边抹汗一边说,虽然辛苦,但大家心里甜滋滋的。

9月10日,在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大田庄村,农民在田地里收获红瑶甘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从最初几户农民的小面积试种,到如今2.2万亩优势产区、带动周边共计种植5万亩,不仅是“数”的提升,岳龙镇还在“质”上下功夫。

  单健学介绍,镇上的甘薯种植中心、甘薯种苗繁育中心、甘薯存储中心3个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椒薯深加工中心也已经建成,预计投产后每月量产薯制品可达3000吨,拓展薯蔫、冰薯、薯粉等薯制品,年产值可达9000万元,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镇里还培育了“岳龙红”“一亩红瑶”两个精品品牌,积极开拓电商和高端市场,让“小甘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9月10日,在天津市慧谷岳龙红高标准智能存储库,工人在集中分拣新收获的红瑶甘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产业兴旺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张立军说,这两年红薯产业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大家种得有劲头,红薯甜,日子过得更甜!”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岳龙镇也在谋划推动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岳龙镇党委书记薄立江表示,未来将加快打造集农业生产展示与体验、优质农产品展销、乡村特色休闲旅游、甘薯及红色文化传承、研学科普、游客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田园综合体,持续推动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把“小甘薯”做成“大产业”。

  岳龙红瑶甘薯的“蝶变”,也是天津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天津市已打造“津农精品”品牌225个,年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100亿元。岳龙红瑶甘薯入选其中,与“小站稻”“沙窝萝卜”等特色农产品一道,成为叫得响、卖得好的“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