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天津市滨海新区进一步重塑考核体制机制,把服务温度贯穿考核全周期,大力营造家暖心安的良好氛围,切实让干部心无旁骛、充满激情地投身到高质量发展实践一线。
颗粒化体系重塑,考出发展温度。滨海新区把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作为推进各单位厘清任务、明确目标、掌握方法的重要环节,变“我考你干”为“同题共答”。在指标内容上,坚持“准而特”“少而精”,能让区级部门承担的,坚决不压到街镇,能让重点部门承担的,坚决不摊派到非直接相关部门,指标总量较精简优化前压减超过86%。在目标确定上,根据各单位客观实际,对全区总体任务进行科学解构,做到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统一,挑战性与可达成性相结合,坚决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在内容清单上,会同主管部门对各单位“一家一单”指标进行前置把脉,列出目标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既明确了“干什么”、又细化了“怎么干”,真正让干部干有方向、抓有重点。
扁平化机制改革,考出服务温度。滨海新区不断优化考核运行流程,实现从“考核管理”到“考核服务”的深刻转型。完善扁平化成绩核算机制,由区委组织部统筹衡量各单位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承担任务多、难度大、做出额外贡献的予以加权赋分,分析厘清先行先试失误、客观条件不足、不可抗力干扰等各类因素制约情形,酌情缩减扣分额度,科学校准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各广大干部的努力和贡献,让敢干事的拿高分、真干事的多加分、想干事的少失分。完善扁平化反馈跟进机制,区委组织部根据重点任务时序进度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深入后进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倾听基层声音,了解实际困难,积极协调各种资源加快问题解决。对因专业力量不足导致成绩落后的,通过招录比选尽快配齐配强队伍,对因机制不顺造成工作缺位的,针对性协调牵头部门理顺职责职能,全面保障指标任务高质高效达成。一年来,通过定期点对点帮扶服务,已有30%相对落后单位实现指标“逆袭”。
链条化激励厚爱,考出内生温度。滨海新区建立全周期考核激励机制,从“单一运用”转化为“综合效应”,持续释放关心关爱。一方面,让优秀者优先。对考核优秀单位,增加干部晋升通道和频次;对表现优秀的个人,纳入提拔动议人选库,优先提拔晋升,2024年以来,600余名在经济、工信、科技等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进入“蓄水池”,500余名表现优秀的个人提拔为处科级领导干部,20余名街镇副职和部门骨干因在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城市更新等工作中表现突出,职务职级先后得到晋升。另一方面,让后进者奋进。对考核一般单位,约谈提醒主要负责人,严肃指出问题,督促做好整改工作;对状态不佳、能力不足的干部果断进行组织调整,以刚性约束让落后单位有触动、后进干部受震动,更好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引导把业绩做实、做优,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区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