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11/12 14:56:30来源: 天津日报

一枝一叶总关情——天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进民生福祉

2025-11-12 14:56:30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民生,是一次次供热管网改造,是一道道可口的助老餐,是孩子的张张笑脸,是白衣天使的温暖守护,是“家门口”的袅袅烟火气,是百姓心中的稳稳幸福感。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天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通过不断深化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高品质生活,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坚持高位统筹推进民生改善

  天津市委、市政府将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20项民心工程等全市性重大项目任务。市、区两级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的领导机制,统筹推进民生改善,让每一位市民可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制度创新是保障。我市编制了《天津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政府积极搭建企业、社会组织、金融保险、专业院校等多方资源对接平台,持续引导资源涌向为民服务各领域。

  天津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领域,坚持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从延长供暖期到增加学位,从解决历史遗留房产证问题到棚户区改造,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

  如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一理念已深植于各级干部心中。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孩子茁壮成长;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设1家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型综合体来守护最美“夕阳红”;2557个家庭医生团队保障居民健康……一桩桩、一件件的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完善稳就业促增收长效机制

  “没想到,43岁还能成功跨界,家门口的就业驿站,不仅是求职的‘中转站’,更是职业转型的‘加油站’!”原为某汽车制造公司技术管理骨干的吴女士,在南开区长虹街道就业驿站就业服务专员的指导帮助下,将技术管理经验转化为“技术人才”优势,成功转型为某科技企业的人事经理,实现了从“技术尖兵”到“人才伯乐”的华丽转身。

  作为民生的核心基础,就业关乎人民群众的收入、生活保障以及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稳定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为民生改善提供关键支撑。今年,还将建设100家就业驿站纳入民心工程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市聚焦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制定出台了就业驿站建设标准、功能指引等4个配套文件,整合社区、园区、商圈等闲置资源,指导各区、街按照人口密度和企业聚集情况高标准建设就业驿站。通过构建集政策咨询、岗位对接、职业指导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更具实效。如面向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定制化”岗位匹配,今年以来,共组织招聘活动412场。截至目前,全市125家试运营的就业驿站已覆盖街道社区、产业园区等多维场景。

  通过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助企纾困“减负”。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政策,1至7月,减少用人单位失业保险缴纳支出10.14亿元,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1.6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7万个。对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具有较好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小微企业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至7月,已会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向2230家企业批复稳岗扩岗贷款122.3亿元。1至8月,为534家企业减免税费1496.82万元。聚焦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亿元,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063万元。

  1至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61万人,完成全年计划(30万人)的82.03%;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3%,控制在年度目标(5.5%)以内,全市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这个实验室完全改变了我对物理的认识。”“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在天津一中的超导磁悬浮实验室里,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正在调试实验参数。这个由该校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的创新平台,正是天津基础教育改革答卷上的精彩一笔。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强化劳动教育实践等措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024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在津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支持我市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国家实验区建设力求用综合改革的办法和思路,着力破解制约天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障碍,着力强亮点、补短板、增优势,同时探新路、创经验、作示范,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走深走实。”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中,天津一中的改革实践尤为引人注目。学校打破传统教育窠臼,创造性提出“人人都是创新者”的培养理念。通过高中大学课业衔接、人才评价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潜质而非单纯的学业成绩。学校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我们不是要选拔‘学霸’,而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埋下具有创新思维的火种。”校长杨静武如是说。

  如今,生动的改革故事在天津校园里持续上演。

  “‘双减’实施后,学校首先要面对如何解决好课后‘三点半’这个难题。”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回忆,为了把学生“留”在校园,学校利用多方资源,在课后时间开设自选课程近百门,实现学生100%网上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同时,学校一边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一边科学布置课后作业,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质增效”的教育实践还在中小学校园中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年组织覆盖全市的体质健康抽测并将结果公开排名;三次将中小学生视力筛查纳入市级民心工程,建立起覆盖100%学龄儿童的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开展劳动技能大赛、“非遗进校园”等丰富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认识,掌握劳动技能……

  从中学与大学联手建立创新实验室到课后服务解决“三点半”难题,从科学完善的体美劳教育体系的建立,到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和优良率逐年提升,这些改革实践正在汇聚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天津经验”。

  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市以“健康天津”建设为引领,全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津沽大地上,一幅“健康优先、医防融合、科技赋能、民生为本”的生动画卷已跃然纸上。

  通过加快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市已形成以1个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5个区域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属医院为主体,26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守护生命的成效在关键时刻彰显。患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路先生,在市第一中心医院经历了频发室速导致晕厥、心脏移植到战胜急性排斥反应的惊险历程,在医护团队的护航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日前,一名男子在外就餐时突然倒地,急救体系高效响应:120指令发出后3分钟救护车抵达现场,急救人员迅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并恢复其自主呼吸与窦性心律,随后迅速将其转运至医院继续治疗。短短28分钟的时间,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精密救援高效完成。

  这得益于我市持续构建、完善立体化、跨部门、多层次的医疗应急服务体系。目前,我市院前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达100%,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维持在8分钟以内,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同样坚实有力。蓟州区文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定期深入颐养园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健康查体、慢病管理、用药指导等服务。该中心负责人王艳丽说:“家庭医生始终把老年人的健康放在首位,是他们坚实的医疗保障。”

  目前,我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64个,签约居民达512万人。这些家庭医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成为居民最信赖、最贴心的健康守护者,筑牢了基层健康防线。

  “一刻钟服务圈”圈出幸福“夕阳红”

  养老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议题,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因素。天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借改革之力、创新之举,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正在津沽大地渐次铺展。

  “我们就老两口,吃得也不多,过去为了一日三餐采买做总得忙活,现在家门口有了养老服务综合体,每天吃食堂,再也没有为一日三餐发过愁。”家住河西区越秀路街道的杨荣老人和老伴儿一脸幸福地讲述他们的退休生活。

  不仅有食堂,还有老人活动中心、康复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一应俱全。对于子女有事不能照顾老人的家庭,或是子女照顾失能老人想临时休息一下,养老服务综合体还提供短期托养服务。

  让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开熟悉环境,就能享受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政府出场地、给补贴,交给社会力量来管理。随着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蹄疾步稳、全面推开,“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圈出了天津老人幸福“夕阳红”。

  不仅是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模式还在以老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变革。

  科技赋能,让养老服务更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体向“智慧化”迈进。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监护、智慧安防……天津让“养老”变“享老”。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赵康建介绍,守护“夕阳红”,天津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在推进形成以街道(乡镇)为单元,打造“1个区域型综合体+N个社区嵌入式站点”的服务网络。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设1家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型综合体,整合专业照护、康复医疗、日间照料等核心功能;同时在社区布点N个小型嵌入式站点,提供助餐、助浴、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养老服务综合体融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实现“三入四嵌一床位”服务功能(入托、入照、入户服务;嵌餐、嵌智、嵌康、嵌护;家庭养老床位)。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天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问题入手,持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幸福之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不断展现新气象。(记者 廖晨霞 张雯婧 徐杨 韩雯)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