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2 05/05 10:40:24来源: 今晚报

您了解孩子的“隐形攻击”吗?

2022-05-05 10:40:24    来源: 今晚报
字体:
分享到:

  当提到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哭闹。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挺乖,但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催他走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这些行为,比起正面发脾气、哭闹,更令家长感到气愤。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市德育特级教师么青提醒,面对孩子这样“隐形攻击”,家长要学会应对,化解矛盾。

  识别孩子“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就是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孩子愤怒不满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隐形攻击”常见的行为表现有,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地掉链子;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家长要先学会反思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其实是有意识地用“顺从”的行动来对抗父母的“疾风骤雨”的管教。孩子的顺从规避了与家长的直接冲突,但孩子并不认同家长的教育,所以,避过“暴风骤雨”后,仍然我行我素。

  其实仔细想一想,孩子“隐形攻击”的发生,关键还是在家长。作为家长,需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不是因为家长观念出问题了,导致教育行为出现了偏差,进而致使孩子出现“隐形攻击”行为。

  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首先,家长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调整好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孩子的这种“隐形攻击”行为,多数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他在积极探寻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面对这样的“小大人”,就不能像对待小孩子那样,“简单粗暴、指手画脚”,择机适当放手,给孩子锻炼机会,给孩子成长机会。

  其次,学会“共情”,好好说话。看到孩子问题时,家长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共情。共情是做个别心理辅导的技术之一,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孩子交流时,能进入到孩子的精神境界,将心比心,体验孩子的感受,并对孩子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家长才能带着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和孩子好好说话。重视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指导她的行为。

  再次,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指导自己陪伴孩子。家长要多鼓励、欣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他才会更有勇气、有自信,行为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好。(狄慧)

【责任编辑: 金鑫 】
01007009001000000000000001111753112862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