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2 05/29 10:58:14来源: 天津日报

广袤田野绘就幸福画卷──武清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结硕果

2022-05-29 10:58:14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南蔡村镇“天民田园”成功种植亩产5000根以上的甘蔗。

大碱厂镇硕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葡萄喜获丰收。

一面面“文化墙”成为引领乡村文明的靓丽风景线。

白古屯镇韩村“新风号”专车接送村民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武清区素有“津沽粮仓”美誉。

  初夏时节,雍阳大地万物并秀、生机勃勃。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冬小麦扬花灌浆,散发着淡淡麦香;生态农场里迎来了果蔬丰收季,樱桃、蜜瓜、番茄长势喜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宽阔平坦的乡村公路串联起一个个美丽村庄,一首首悠扬的村歌久久回荡在心中,唤醒了记忆中的乡愁……

  近年来,武清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三农”重点领域,按照“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打响产业发展“当头炮”

  乡村振兴有劲头

  走进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连片的黑小麦茎秆粗壮,饱满的麦穗昭示着乡亲们即将迎来又是一个丰收季。距离麦田不远的石磨面粉厂,机器轰隆、麦香四溢。正在直播销售丁家瞿阝村石磨富硒黑小麦面粉的带货主播,短短十几分钟就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份订单。

  该村“一肩挑”张鸿勋表示,村两委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的殷殷嘱托,一方面大力发展黑小麦种植,通过开展深加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等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金河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占地面积225亩的设施农业大棚,村集体收入从9年前的6万元到如今的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丁家瞿阝村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带动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而同样位于南蔡村镇的粜粮务村则以科技赋能农业,将村“一肩挑”刘天民联合155户村民建立的“天民果蔬合作社”打造成为年产各类果蔬150万公斤、年产值3000万元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据了解,近年来该园区与天津市农科院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先后引进国家级、市级专家和技术人员12名,开展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试验研究及示范展示100余项,种植试验品种30余个,“天民田园”鲜果菜品牌被认定为“天津市知名企业品牌”,甘蔗套种西瓜、“小鹊登枝”水果番茄、“不知愁”白草莓等成为享誉周边地区的“明星产品”。

  刘天民说:“打造科技农业示范园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为村里及周边村镇农民带来就业红利。现在有100余名村民参与园区日常工作,每人能有三千多元的月收入,合作社社员还有每亩地1200元的补贴。村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武清区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速,建成津溪桃园、金锅生态园等规模化农业园区101个,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余家,打造了“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小熊掰掰”水果玉米等“武清果蔬”区域公用品牌和“天民蔬果”等31个“津农精品”品牌,形成了大良田水铺、梅厂灰锅口、河北屯肖赶庄等1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先后荣获“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产业旺、乡村兴,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千里沃野上,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变身“上班挣钱”的产业工人,乡村事业甜起来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唱好乡村建设“重头戏”

  乡村振兴有看头

  一到节假日,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便游客如织、人声鼎沸。一辆辆大巴车、私家车沿着新建成的“爱一路”一直开进村里,这里的民宿、陶艺馆、亲子乐园、采摘园满眼热闹景象。

  村“一肩挑”张姜男说:“进村的路通了,致富的路也更顺了,一座座农业设施园平地而起,新鲜果蔬一车车运出去,来自周边各地的游客一波波涌进来。李大人庄村正借助这条‘爱一路’,改变原来封闭落后的老样子,全力打造旅游、康养、都市农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爱一路”是河北屯镇和武清区交通局合力打造的一条“四好农村路”。总长21公里的环形路串起了河北屯镇16个村,沿线兴建了肖赶庄西红柿特色村、天津翰扬现代农业基地、西楼甜瓜等8个农业产业园和四时生态田园示范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便民路、致富路、振兴路。

  一条条乡村公路打通了乡村建设的“堵点”,而一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变革已成为乡村建设“改头换面”的“亮点”。

  在大碱厂镇南辛庄,走进村民赵艳秋家里,厨房水、洗澡水、厕所水、洗衣水全部可以排放到村里铺设的地下生活污水管网里,并在村里的污水处理站得到集中处理。

  “一肩挑”李继田说:“过去,因为没有地下生活污水管网,家家户户洗衣做饭的污水只能倒进村边沟渠里,特别不方便还污染环境。建了污水管网和处理站后,村庄变得更加干净整洁了,村民们都说过上了城市般的生活。”

  无论是“四好农村路”建设,还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都只是武清区推动深化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武清区着力下好“绣花”功夫,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投资16.5亿元,实施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32.8亿元,完成501个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480座,日均处理量4万余吨。投资3.6亿元,实施户厕改造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农村卫生户厕16.2万座、公厕629座,实现了卫生厕所区域全覆盖。投资14.22亿元,建成10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区349个村实施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一项项农村全域清洁化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落地落实,也为武清带来了“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

  青山绿水寄乡愁,美丽乡村更宜居。武清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力度推进乡村建设,让一座座“内外兼修”的美丽村庄不仅成为村民生产休憩的动人家园,更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诗和远方。

  把牢党建引领“定盘星”

  乡村振兴有盼头

  “感党恩,跟党走,携手铸辉煌……”一走进白古屯镇韩村,就听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来的村歌《武清韩村新风尚》。动人的歌声映衬着笑脸墙上村民们幸福的笑容,仿佛在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韩村还是另一番景象。党组织引领作用弱化,老百姓像一盘散沙,村民收入更是寥寥。

  这里的改变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始。新选出来的村两委班子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细化党建业务、建规章立制度、谋划发展方向……把村庄发展的大事小情抓起来。

  在区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韩村不仅补齐了多年“欠账”,还探索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的新路子。投资750万元,建起了面积1020平方米,集学习教育、组织活动、日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了66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文艺宣讲、志愿活动打通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最后一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组织蟠桃种植大户、红薯致富能手为村民传授特色农产品种植经验,携手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韩村党总支书记开源说:“近年来,我们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将韩村打造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家园,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顺心、越过越红火。”

  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时代新风也随之扑面而来。

  在大黄堡镇小黄堡村,村民兴致勃勃地到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积分兑换现场领取米、面、油等奖品。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笑呵呵地说:“自从有了积分制,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想想是否影响自家积分,是否违背乡风文明的要求。现在,村里搞封建迷信的没有了,打牌赌博也被读书、听戏取代了。”

  近年来,武清区在乡风文明建设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续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新活力。

  紧紧围绕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武清区充分发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组建学习宣传、互帮互助、文化健身、文明风尚等“4+N”农村志愿服务队伍3267支;抓实“一约三会”,逐村修订村规民约,站长宣讲会、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助力移风易俗作用愈发凸显;开展乡风文明“十个一”活动,定期组织“武清好人”“清洁庭院”“夸夸我的好街坊”评选,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农村文化乐园、“草根”舞台,组织村歌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乡风文明的浸润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能力日益提升,乡村振兴也更有“精气神”。

  春潮涌动处,奋楫振兴时。行走在雍阳大地这片热土上,听到最多的话题是“发展”,看到最多的身影是“实干”。武清区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武清样板”,以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冯娟 】
01007009001000000000000001111757112869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