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6月28日电(记者郭方达)高校环抱、院所林立,位于中心城区的八座高楼与周边机构一道,共同构成了天津市的“智力高地”。作为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载体,这片数年前的闲置楼宇,已然蝶变为科创成果转化的大本营。
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各取一字,又含“天工开物”之寓意,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自去年五月诞生起,便将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作为三大核心定位。
注册企业超1700家,基金规模超60亿元,多个孵化项目产业化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耕耘,“学科+人才+产业”的发展模式初步建立,高校与产业园区“常握手、握紧手”的通道趋于成熟,“一核两翼多点”的转化格局日益清晰,天开园已经成为天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张崭新名片。
科研成果不再“沉睡”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但高校的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5%,大量科研成果成为电脑中的“沉睡成果”。
天津科教资源丰富,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师生70多万人,科创转化潜力巨大,如何将科创潜能转化为产业势能和城市动能,成为发展的重要命题,天开园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我们是创业‘小白’,公司怎么开,真是一窍不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王银松所说的“不会转”,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真实想法。
点开天开园官网,在活动日历上便能清楚看到各类创业讲座和沙龙的举办时间,从知名企业家授课的天开大讲堂、月月举办的创新沙龙、近乎每周都有的对接会培训班……在全方位的知识辅导体系下,许多“创业小白”走出了最初的知识盲区。仅用半年多的时间,王银松团队就完成了从公司注册到试生产,如今正在筹划自有产线的建立。
面对市场需求,科研工作者们时常囿于职称、“帽子”、考核等因素踌躇不前,“不敢转”制约着跨出转化的第一步。
“在天开园落地的横向项目,可以在职称评定中予以认可。”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方伟举例表示,从制度设计之初,天开园就聚焦打破桎梏,推出了一批在天津先行先试的独有政策。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不低于75%、鼓励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转化……近期天开园推出的专项支持政策2.0版,对过去一年的经验再次进行了总结优化,为的就是破除转化的制度阻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全球首次吨级量产,全球最小微流控检测仪“诞生”,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一年多来,不少科研成果在天开园落地开花。
目前,天开园已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17家高校校友会签署合作协议,畅通高校与园区的“握手”通道,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到天开园转化。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等实验室的69项科技成果已落户天开园。
“死亡之谷”逐步跨越
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是正式产业化前的关键步骤,但由于成本较高、几乎没有收益,是最“烧钱不讨好”的阶段,不少成果都止步于此,形成“死亡之谷”。
格桑创服(天津)概念验证管理有限公司是天开园引入的专注高校科研转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公司董事长徐新元说:“我们所做的是补齐专家学者科研能力以外的短板,帮助企业度过小试中试阶段,实现‘从1到10’。”
永续新材料公司是第一批受益者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刘朝辉说,格桑创服公司对他们进行了技术路线和商业路线验证,技术估值1.5亿元,并量身定做了一套产业化方案。
技术路线可行,产品在哪落地?面对企业下一个环节的疑虑,天开园也做出了解答。
2023年10月,天开发展集团联合天津市12条产业链重点企业发起成立天开应用场景联盟,天津食品集团、天津旅游集团、渤海化工等天津市属国企纷纷加入。
“没想到市场这么快就有了回应。”今年4月,专注于折叠技术的佰鸟纵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获得了9000万元的订单,公司负责人赵宁告诉记者,天开园向多个重点国企进行了产品推介,企业已与包括天津旅游集团在内的多个大型国企达成合作意向。
天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王杨表示,通过引入各类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如格桑创服公司提供概念验证、一批国有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等,着力帮助科研成果完成可行性验证与市场寻觅。未来园区还将聚力打造小试中试基地,以收益分成等方式,促进该环节的良性循环。
没有本钱,企业就是无根之木,因此为企业“找钱”,便是园区的重点工作之一。从事镍基焊材研发的天润瀚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已从基金、租赁、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900多万元融资。“天开园的融资机构对于科创企业的风控相对更宽容,不要求有固定资产或现金流,主要依靠对技术的评估,我们很受益。”该公司负责人何建军说。
同样是初创团队的王银松团队,已将幻灯片中的概念,转化为了切切实实的产品。示踪试剂、手持光源,一方小铁盒走出实验室、走下生产线,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当时只有一个科创的点子,就拿到3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令人意想不到。”王银松说,这样的信任更加催促他们要将产品做强做好。
从金融力量来看,天津发挥政府主导的海河产业基金母基金投资优势,核心区已设立天开种子基金2亿元、海河天使基金3亿元。在母基金的支持下,引入陆石海河鲲宇基金2.5亿元等,天开九安海河海棠50亿元科创母基金也完成认缴,计划2024年基金总规模达到百亿元。
王杨表示,通过引入各类创业服务企业,天开园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企业孵化服务。一年来,天开园的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达225家,北洋海棠基金、新开湖基金、政府天使投资者等一批股权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解决了“钱袋子”问题。
赋能城市双向奔赴
核心区从一片烂尾楼成长为科创高地,“两翼多点”大量闲置资产利用盘活,域外优质资源不断汇聚……天开园的发展历程,也是科创资源与城市发展相互赋能的缩影。
首批入驻的电池开发企业常兴储能就是联动的生动案例。企业在核心区完成了孵化发展,并且在拓展区开始中试。“我们在产业化阶段得到了西青区每年2000万元、连续5年的支持。”该企业负责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严振华说。
天津市西青区科技局局长梁红升介绍,作为成果转化的“两翼”,西青区盘活空置载体已超过20万平方米。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表示,通过贯彻城市更新理念,盘活闲置楼宇,降低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加之周边各类配套完善,园区得以实现快速发展。天开园核心区所在的南开区,今年全年还预计将拓展10万平方米载体。
王杨表示,天津津南区、西青区等点位构成的“两翼多点”提供了大量的转化载体,涵盖工厂、写字楼等多种形态,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条件。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项目转化也向宁河、武清、滨海高新区等区域延伸,形成多点发力的“大园区”形态。
“天开园未来还要辐射更大范围。”方伟说。数据显示,在天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来源企业128家、河北来源企业78家,合计占比达12%。
来自北京的相变储能研发企业集思拓,就是由天润瀚阳介绍而来,“不仅实现了产业化,还获得了河北的关注,对京津冀地区都起到了辐射作用。”集思拓负责人孔繁华说。
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天津,借助天开园等优质平台,也更好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路径逐渐走通。”近期,天润瀚阳公司也已在宁河区落地建厂,即将投产。何建军表示,自己是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目前,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生物医药、脑机工程等领域,天开园已经形成一定集聚优势。2024年,天开园将力争培育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20家。
“未来,天开园将加强与中关村等国内先进园区的交流合作,常态化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并与北大、清华等高校深化合作,打造创业者的‘乐土’。”朱玉兵说。(完)
策划:万方 邵香云 杨丽
统筹:许健
记者:郭方达
海报:冯娟
天津市委网信办
新华社天津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